首先,它缺乏明确的药理基础。

中药的“阴阳”“气血”之说,虽具理论美感,却难以被现代实验验证。其复方结构虽复杂,却在科学语言中显得难以还原、难以控制。

其次,标准化与安全性是现代药学的底线。

中药原料受产地、季节与加工方式影响极大,药效波动成为常态。部分药材的毒副作用与污染问题,更使“天然即安全”的信条彻底破产。

此外,缺乏严谨的随机对照试验让中药始终游离于科学的边缘。

它依赖个体经验与临床感知,却难以形成可复制的证据链。

在现代化道路上,中药的复方特性和文化根基既是魅力,也是枷锁。它无法被还原为单一分子,又难以融入以数据为准的国际体系。真正的转机,或许不在“捍卫传统”,而在重新定义传统。中药若要走出局限,必须从信仰转向验证,从经验转向机制,从文化叙事转向科学证据。

唯有当中药能以科学的方式解释自己,它才可能不再只是历史的遗产,而成为未来医学体系的一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