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星堆的里头,是二里头的星堆
论考古的恶趣味与文明话语的幻觉
一、引子:流量之战,考古失语
考古界有一种深得流量密码的恶趣味,叫作“拉踩式发掘”——明面上是在刷土寻宝,暗地里却是互撕立论、争抢 C 位。三星堆与二里头,一个戴着青铜假面,一个披着中原正统的光环,本不该争夺“中华之源”的单一话语权,如今却在评论区和公号标题中厮打不休:
- “谁才是王朝的祖先?”
- “三星堆完爆二里头!”
- “中原中心论破产!”
考古的锄头还没触及地层的第七层,争论与立场已冲上热搜。这些原本该静默承载时光重量的遗址,成了蹭热度、博眼球的“钓鱼场”。
二、理想与现实:考古的裂缝
考古的本质,原本应是一场静默的对话——与时间、与尘土、与那些无名者遗留的微尘与纹路。但现实却愈发成为一场摆拍的修辞战:
- 镜头前侃侃而谈的“发掘现场”,是精心设计的布景;
- 解说词里被赋予意义的器物,是为迎合资本喜好而重新包装的神话。
谁拥有经费,谁请得动央视团队;谁擅长视觉叙事,谁的青铜器就“更像艺术”;谁能调动学术共同体的情绪共振,谁的论证就“更可信”。
这不是实证之争,而是传播学游戏。考证让位于剪辑,文物让位于流量。
三、权力博弈:制度化的操控逻辑
我们看到一出荒诞剧持续上演:
- 二里头被奉为“最早的王朝发明者”,
- 三星堆则被炒作为“外星文明接收站”。
不是因为证据确凿,而是因为符号好卖、叙事有梗、话题能蹭。
青铜神树能不能打动年轻人的心?一只陶猪值不值得铸成 NFT?这些才是决定“文物价值”的新标准。
考古异化成了一套“文明炒作”的成熟模板,丧失了“尊重无名”的底线,却长出了一副“炒作有名”的胃口。
四、人格剥离:专家、赞助与观众的三角关系
在一场又一场发布会、展览、纪录片中,我们看到的专家,或许昨晚刚刚与资方推杯换盏。今日侃侃而谈的学术观点,也许昨天还在商业企划案中校对语气。
他们研究的,早已不是历史的真伪,而是话语的可售性。他们面对的,也不再是遗址,而是镜头后的赞助人、传播者与消费群众。
考古变成了一个营销策展行业,一种“高端叙事资本”的再分配机制。真正的时间沉淀,被剪辑成 30 秒“文明奇迹”,发往热搜与短视频平台,供点击与遗忘。
五、象征与命名:谁在堆谁的“文明光环”?
于是我们终于意识到:
三星堆的里头,其实是二里头的“星堆”——不是某种地下连续性的证据,而是一种地上重复的欲望结构。
人类对于光环的追逐,总是层层堆叠,不问根基,只求闪亮。遗址本是沉默的,但人心太响;那些在泥土中苦等千年的骨骼与器物,如今不过成了人类虚荣的脚垫,一层一层,堆出一套套“国家叙事”的台阶。
六、尾声:考古不再是回望,而是逃避
我们本想通过考古接近过去,最终却借它逃离当下。
- 当镜头照亮泥土,却照不亮人心;
- 当史料堆出王朝,却掩埋人格;
- 当文明成为秀场,而历史成为剧本,
考古就不再是探寻的工作,而是遗忘的艺术。是的,考古从来不是中立的,它既能挖出文明,也能埋掉真相。而当一切都在堆——我们该问一句:
到底是谁,把“星”堆成了高地,又是谁,把自己埋进了光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