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革理由


自由派观点:认为毛泽东的经济政策,在大跃进中遭到惨重失败,结果是数千万人的“非正常死亡”,之后大权旁落,毛不甘权力被架空加上恐惧死后,因为经济的惨烈失败,所以发动文革夺权。

左派观点:认为五年计划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,由于在经济建设工作中照搬苏联经验(斯大林模式),体制上存在等级工资制与干部特权等问题,故毛希望通过“大跃进”、“人民公社化运动”与“反右运动”等自上而下的改良来削弱行政官僚摄取的工业化红利。(随着政治体制自身改革的失败,中国官方观点认为,毛决定发动由体制外民众力量推动的“文革”来对抗官僚主义。)

(转自维基百科)


文革背景


一个大的前提,三面红旗与“三年困难时期”。

1959年4月,国家主席:毛下、刘少奇上。

1959年7-8月,庐山会议,国防部长:彭德怀下、林彪上。反左批毛(暗指三面红旗的失败等),毛不认为这方面自己有错,或只有“一根指头”,转而反右批彭(意见书)。

困难时期……继续,朝着更严重的方向发展。

1962年1-2月,七千人大会(三年困难时期的,再总结):得益于林的拥护和支持,使毛看到了“谁是敌人,谁是朋友”,从而为文革阶级阵线,打下基础。

1964年,林的《毛主席语录》,开始在军中发行。

1965年1月,国家主席:刘少奇再次当选。(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,可谓毛决定发动文革最直接的导火索)


文革开始


第一阶段


1966年5月,516通知、大字报等……反右全面开始。(至此,毛重新回到权力的第一把交椅)

1969年4月,林成为二把手。

1970年8-9月,庐山会议:林在会上没有点名的批评,毛被触怒。毛和林,开始反目。

1971年9月8日,林夺权失败,出逃、殒命。


第二阶段


文革继续:江青上,邓小平复出……邓小平三下

文革结束


江下……邓上


小结


没有“三年困难时期”毛自身犯的错误,加上没有“林”等其它的支持和帮助,也依然会有毛后来成功发动的文革?这是反驳左派观点最有利的论据。又1965年1月,国家主席,若是毛重新当选,会不会发生转变,或者更声势浩大的运动又将展开?

唯一值得欣慰的是,当时与会的大会代表们,至少大部分人的眼睛,仍还是雪亮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