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0-Y

36525天的,跨文化共鸣。

前言、序

前言

《汉阳舟子集》是一本民国时期编纂而成的书籍。书本具有独立的文学体裁形式——诗话,浪漫主义色彩浓厚,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。书集创作收录了大量绝句、排律类诗歌,各类传赋文歌十七篇,又书中关于香山菩萨成道白雀的记载——香山传犹为有价值

内容虽多有捏造臆测,涉玄幻鬼神,也曾经历文革岁月“焚书”,且校录不是十分周全完备。但其传达的人类普世价值,又因是近代中国有可能存留的最后一本古诗集。兹为展现全书风貌及达到以上目的,对书本做了细致的校准、编排与阐释,新作了这本《汉阳舟子集》。

文帝命叙

汉阳舟子集者何?汉阳舟子所集也。按汉书「汉阳郡」,即今之天水也;西和隶属于天水,故谓之汉阳也。又西汉水发源于「嶓冢」,嶓冢者即谓之小岭也;流经西和、礼县、武都等县,南流注于「江」。按此则□□西和适处于汉水之阳,亦可谓之汉阳也。舟子者,妙善也,生于是,成道于是。

当「丁卯之岁」,世界纷争。干戈疫疠,殆无宁日。是年冬,陇又盗贼蜂起,跳梁为害,掠虏杀夺,势将靡遗。斯时也,民之毒荼亦云至矣,独香山忧之。乃邀「四帝」跪恳「金阙」,领旨「飞鸾」,设教训导。乃不惜憔悴,日驾一叶之小舟;临万顷之茫然,势欲渡愚夫愚妇于彼岸。避劫收缘,其不至于尽善不已也。是则谓之汉阳舟子也。

初领旨金阙,设教雀峰。其来坛之仙佛,不时有作。举凡诗词文献,所降甚「夥」,乃集而有之,定为四卷。因签其名曰汉阳舟子集。书甫成,吾适遇主人嘱吾为叙亦弗能辞。聊就其实而为之叙。一可以为香山庆贺物,一可以为诸生奖赠品。

时「戊辰仲春月」也
降于西和白雀寺之清觉坛
弟子圆融子「熏沐」敬书

「汉阳郡」: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名。
「嶓冢」:山名,又名汉王山,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境内。是为汉江源头。
「江」:汉水,汉江。
「丁卯之岁」:公元1927年。
「四帝」:即文昌帝,关武帝,吕帝,玄帝。
「金阙」:天子帝王所居住的宫阙;道家谓天上有黄金阙,为仙人或天帝所居。
「鸾」:凤凰,飞鸾,交通工具。
「夥」:多的意思。
「戊辰仲春月」:1928年春季的第二个月(农历二月)。
「熏沐」:熏香沐浴,引申为梳妆打扮。

玄帝命叙(一)

六经皆明理之书,「蒲编竹简」,足以启一世之文明;诸子皆崇正之语,奥旨微言,可以开兆民之「草昧」。古圣先贤,乃于千载上,吐经立法,其著作已称「大备」。后世或从而传述之,赞美之,不暇于此外别立一格;惊奇立异,贻一时好事者之诮。

当其时无所谓神也,亦无所谓神教也。降及晚近,大道凌夷,人心变诈,厌故喜新。以经传为「迂阔」,见异思迁,以伦理为浅近。以故文家尚词华,士子鲜实学。而一切庸夫愚子,更琐屑不足道。儒染既久,陷溺日深。子焉而不亲其亲,弟焉而不悌其弟。三纲沦,五常「斁」。而不自知其「伊于胡底」者。在先圣所不及料,先贤亦难预防也。

由是大违天和,浩劫频仍。仙佛不忍坐视,于此不得已之际,设一尽善之谋。乃飞鸾阐教,行权一时。以为圣贤之所不及责者,仙佛可得而责之。经典之难以启化者,词谕可得而化之。与其言穷理尽性为兆亿所难知,何如言报应赏罚。为「编氓」所易服,鸣呼举世皆浊也,而导之以清。清心即能寡欲,尽人皆懵也,而提之以觉。觉世始能「牖」民,果尔清矣觉矣。将「曩日」之入于幽谷者,今则望慈航而争先恐后矣;曩日之堕于沉沦者,今则望「欵」乃而殊途同归矣。

如是则道岸可登,方之舟之,别有极荣之境;贤闗可臻,泳之游之。足见自新之途,而谓有不移风易俗。回人挽天者,有是理乎。此故坛名清觉,书名舟子。噫频年教诲,笔残墨酸。其意亦良苦矣,可不与六经诸子,同为经世之书云。敢竭鄙忱,恭疏短引,特志焉,是为序。

弟子知微子沐手敬撰

「蒲编竹简」:蒲草,竹片。比喻非常刻苦,用蒲草、竹片做书籍。
「草昧」:未开化,蒙昧。
「大备」:一切具备,非常完美的意思。
「迂阔」:迂腐而不切实际。
「斁」:败坏;厌弃,厌倦。
「伊于胡底」:“伊”,文言助词。到什么地步为止,不堪设想的意思。经常用以对不好的现象表示感叹。
「编氓」:编入户籍的平民,古指百姓。
「牖」:通“诱”,诱导。
「曩日」:过去、以前的日子。
「欵」:古同“款”,指法令、规章、条约等条文里分的项目。通常在条下分款,款下分项。

玄帝命叙(二)

求明医以愈疾,必无良药苦口之嫌;际世变而挽回,贵有「行权援嫂」之举。今何时也,茫茫世宙,率多迷途之客;遥遥天壤,决少问津之人。以故神道设教,好辨一时。无如方方阐教,而人之陷溺者犹是。处处开坛,而人之沉沦者依然。

香山主人,于此触目伤心,更有不容辞其责者。是故王者有「匡济之典」,圣贤有「博济之德」,菩萨有「普济之怀」。本此意以飞鸾,乃开法门于白雀。驾慈航于汉水,频年来舌焦唇敝,墨苦笔残。以为师友之所不及规者,神明得而规之;父兄之难以督责者,神明得而责之。

故其施训,则对病发药,而痼疾必愈;吟诗,则触景兴怀,而俗情顿减。及一切诗词文谕,要无非劝人以善。济人以生,使天下之「凂」而不清者。一旦咸草旧染,洗乃心,涤乃虑矣;使斯世之昧焉「罔觉」者,一旦顿改前非。憬然悟,骤然醒矣。

而又提以福善祸淫,使人切敬谨之诚。而上察天时,争城争地,使人知「兵燹之灾」;下明地利,弱肉强食,使人尚相睦之风;而中讲人和。此故坛名清觉,堂颜三畏,盖皆有深意于其间矣。噫,是书也。其事虽云怪异,其理皆属伦常。后之读之者,其亦知仙佛「垂教」之苦心也可。

弟子圆融子熏沐敬志

「行权援嫂」:“行权”,执行。“援嫂”谓权益行事。褒义。另有“以叔援嫂”。“行权援嫂”谓投机取巧,投其所好的意思。
「匡济之典」:挽救艰难时势,救助人世的标准、法则。
「博济之德」:广泛救助的德行、操守。
「普济之怀」:一般、普遍救助的心怀、理想。
「凂」:古同“浼”,玷污、污染。
「罔觉」:无知的意思。
「兵燹之灾」:兵火之灾,战争造成的焚烧破坏等灾害。
「垂教」:垂训的意思。

吕帝命叙

当草昧之初,无所谓书也,亦无所谓教也。际文明之世,书备于上矣,教洽于下矣。迨后灵明日开,作者愈繁。而一切诸子百家,纷纷纭纭,各执一说,以惊世而骇俗。惜乎篇章日出而日多,世道愈趋而愈下。非书之无益于世也,良由有书而不能躬行实践耳。经传在迩,而体会者谁,伦常平庸,而遵守者谁。蚩蚩茫茫,相延至今。以致世道陵夷,人心变诈,五伦不讲,八德不修。

由是上千天恕,大刦频临。菩萨不忍坐视,邀同四相,领旨开坛,演化崔峰,发眬振瞆,救劫收缘。甫及一年,而诗歌文谕,迭成四卷。其救世渡人之婆心,不亦苦哉。因命名之意,题书名曰汉阳舟子集。盖汉阳者,按汉水发源于西邑。我菩萨生长于斯,修炼于斯,而成道于斯。欲挽劫运之频仍,因设神教之雅化。舟子者,譬之持舟渡人,撑莲船于汉水。显奥妙于香山,挽狂澜于既倒,作砥柱之中流。凭一叶之舟,结众生之缘,齐望回头登彼道岸。渡今人亦可渡后世,化一邑亦可化天下。

噫,是书也。「洵」为仙佛之梯航,孔孟之「干城」。愿世之人,倘能因是集而身体力行。不惟圣学日见昌明,庻不负菩萨成书垂教之雅意矣。岂不「懿」欤,况乎堂名三畏,坛题清觉,殊属正正堂堂。直与杨氏之为我,墨子之兼爱;申韩佛老人各立门户,固有天渊之别焉。

夫三畏者,实由人不和,因之天不时,地不利也。清觉者,正所谓清其源而污其流,先觉者以觉后觉也。故此集者,教人无非以五伦,醒世不外乎八德。措词虽亚于「韩潮苏海」,用意符合乎贤传圣经。岂非大有功于世道人心哉。余不敢违命,聊草塞责,谨「缀」数语,以志不忘云尔。

弟子简默子沐手谨识

「洵」:确实,诚然。
「干城」:盾牌和城墙,比喻捍卫者。
「懿」:美好。善。
「韩潮苏海」: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,如海如潮。
「缀」:缝,缝合;连缀词句以成文章。

Related